(来源:河南日报 记者:尹江勇)
10月4日,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假期留守值班人员维护着新一代高性能计算机的安全运转。 本报记者 尹江勇 摄
巡视各处,服务器、供电系统、冷却系统一切正常;监视屏前,各种超算应用高速运行,状态稳定……10月4日,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相关负责人郭恒亮和假期留守值班的10余位同志一起,维护着新一代高性能计算机的安全运转。
“主机系统从启动那天起,就一年到头24小时运行。”郭恒亮告诉记者,假期办公人员轮休,值班人员的维护工作就更加紧张,“因为有些计算业务是一刻不能停的,比如天气预报。”
每隔一小时,超算中心就会收到来自全省6000多个气象监测点的一组天气数据,必须在40分钟内计算完毕,然后将结果发送到省气象台供专家分析研判。
今年7月的暴雨灾害过后,人们对天气预报的重要性有了全新的认知。“过去,我们的气象数据计算采用的是欧美模式;现在,由国家气象台新开发的中国模式正在部署中。”郭恒亮介绍。
新模式下,全省气象监测点将增加到每平方公里一个,每组数据发送间隔时间也大幅压缩至20—30分钟,大大提高了预报结果的精准度。目前,该模式正在超算中心进行移植优化,预计年内有望完成“升级”。
除了民生应用,还有一批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的重点培育应用也在运行:构建“黄河模拟器”,可精细模拟黄河全流域地形;构建大数据背景下的作物分子设计育种技术体系,可使我国的作物育种周期从7—8年缩短到4—5年;“关键零部件抗疲劳数字制造”可实现研发周期缩短一半、研发成本降低一半。
“刚刚组建的嵩山实验室、神农种业实验室,还有即将揭牌的黄河实验室都来与我们接洽过,这里的数据计算服务可以为他们节省大量时间和经费。”郭恒亮说,“充分发挥算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就是我们为共和国生日献上的最好礼物。”